人杰地靈,代不絕圣,國不乏賢;物華天寶,因地而成,各領風騷。珍禽異獸,隨山而出,奇花異草,逐水而生。
豫東平原,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來是先民繁衍生息的沃土。這里,物產豐富,寶物多有。其中一種仙草,雖然天生麗質,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望之似草而牛羊不食,嗅之如蘭而無蘭的嬌弱。葉如披針,花似毛冠,揉之芳香濃烈,食之氣沁肺腑。
“一麥抵三秋”的農忙季節,恰逢農歷五月端午,老百姓便會趁太陽出來前,掐取這種草的七個嫩尖,洗干凈,放入鍋中,倒入適量的水,熬上半個時辰,同時臥進或一或三或五或七個荷包蛋,讓準備去勞作的人吃下。老者食后,清心明目;少者食后,虎虎生風;女人食后,氣通血暢;男人食后,精力噴薄?!驗槿沼枚恢?,所以,祖祖輩輩稱這種草為“傷力草”。
時至今日,雖然田間勞作不像先前那般苦累,但是,每逢端午時節,在豫東的街頭巷尾,村口路邊,仍然可以見到收拾齊整的老太太把掐取的嫩尖每七個用草梗捆成一簇,整整齊齊的擺好,向過往的行人售送。
科學昌明的時代,借助“度娘”,查考一下傷力草的前世今生,大致說,傷力草,生長于豫東地區(商丘地區),別名上力草、商力草、尚力草,菊科,根生,葉桃葉狀,對生,可食。
一片仙葉,一段鄉愁,一個院子,一串故事。正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草一木一精神。百姓日用卻不知,一時一用一回魂。